调查鼠密度的方法和效果分析
肇庆市肇华白蚁害虫防治有限公司 2019-09-10
为了更好的实现科学治理、综合防治的灭鼠工作,我公司对省内某区域进行了不同鼠情害调查方法的研究,调查地点试验区设在南充市三角镇,面积约10hm2,主要种植水稻、蔬菜、果树和花生等少量经济作物,作物布局为插花种植,该地区鼠害发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,优势鼠种为黄毛鼠(Rattus losea),年平均鼠害发生率为10%左右。每月在试验区内分别用鼠迹法和夹夜法调查鼠密度。
一,调查方法
1,夹夜法 采用成都灭鼠公司生产的大号木板夹,花生作诱饵,沿田埂、排灌渠等地形布放,每隔5m放1夹,夹线距离50m以上,下午布夹,次晨收回,每月布放300夹夜,按100个鼠夹捕获鼠数计算捕获率。
2,鼠迹法 沿排灌渠或田埂设置2条调查线,调查线之间间隔50m以上。选择天气晴朗的傍晚,在调查线上每隔5m设置20cm×20cm的泥台,每条路线各设50个泥台,泥台和布夹的位置不要重合。翌日早晨调查方框内鼠的脚印数,方框内有鼠脚印的记为阳性块。按照鼠迹分级标准(无鼠脚印的为0级,脚印数1~5个为Ⅰ级,6~10个为Ⅱ级,11~15个为Ⅲ级,16~>20个为Ⅳ级,20为Ⅴ级)进行分级,分别计算鼠迹阳性率和鼠迹指数。
不同调查方法衡量灭鼠效果的差异
夹夜法和鼠迹法都可用来考核灭鼠效果,用夹夜法时,如果灭前鼠密度就很低(<5%),则用此法准确性较差,应改用鼠迹法。在鼠迹法中,仅使用鼠迹阳性率测定灭鼠效率不够合理,如灭鼠前一块阳性粉块上有10只鼠的爪印为阳性,而用药后有1只鼠爪印亦为阳性,导致灭鼠效果显著偏低。而成都灭鼠公司在鼠迹法中采用鼠迹指数,按爪印数目的多少将阳性块进行分级,则能更准确地反映灭鼠率,考核灭鼠效果时鼠迹指数比鼠迹阳性率更精确。在家鼠的灭效测定中,用粉格法取代粉块法测定灭鼠率,以粉格阳性率作为鼠密度指标,使测定精确度大大提高。
调查方法的比较
研究结果表明,采用夹夜法得到的捕获率和用鼠迹法得到的鼠迹指数及鼠迹阳 性率都能很好地反映鼠密度,2种方法在理论上均可行,但在实际应用中各有优缺点,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。夹夜法既调查鼠密度又灭鼠,还可获得鼠类种 群结构、食性、繁殖状况、活动规律等资料,适宜鼠类种群生态的调查。但夹夜法需要大量鼠夹,且鼠夹易丢失、损坏,须及时补充,而且鼠夹有方向性,布夹时要求有一定经验。此外,鼠类对鼠夹新物反应大,长期使用会使捕获率下降。为克服鼠夹的缺点,有研究对现有的夹夜法进行改进,用粘鼠板替代鼠夹监测鼠情, 取得了较好效果。
鼠迹法简便,灵敏度高,不会引起鼠类反应,不需要特殊设备,群众可以直接操作。在宾馆、大卖场、旅客列车等特殊环境进行鼠情监测时,粉迹法(鼠迹法)效果明显优于夹日法(夹夜法)。但野外调查时,鼠迹法对调查环境要求高,仅适合周围有水、烂泥的农田鼠类调查。相对夹夜法而言,鼠迹法应用范围更窄。